幸福宝8008_俄罗斯一级淫片hd_快手极速版app下载最新版2023_我脱了女邻居的奶罩

首頁>新聞中心>集團要聞
返回上一級
經濟日報:沈鼓永葆青春奧秘在創新
2020-10-29

10月27日,《經濟日報》報道了沈鼓集團通過幾十年不斷堅持科技創新,從而實現企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者的目標不斷邁進——

作為一家有著86年歷史的老牌制造企業,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永葆青春”的奧密就是創新。無論是努力攻關,打破壓縮機制造技術的國外壟斷,還是近年來率先轉型制造服務商拓展新市場,創新成為這家老牌企業始終保持活力的最大動力。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鼓”)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打個比方,人的心臟通過收縮舒張把血液和營養輸送到全身,沈鼓生產的壓縮機、核主泵就相當于是”工業心臟”,通過能量轉換壓縮將各種氣體或液體輸送到工業設備的各個環節。以2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組成的化合物——乙烯為例,作為世界產量最大的化學品之一,其產量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其”心臟”設備乙烯壓縮機號稱”裝備制造業王冠上的明珠”,長期以來該設計制造技術被國外壟斷,而打破壟斷的破局者正是沈鼓。作為中國風機自主創新的重要品牌,如今的沈鼓已在行業內占據一席之地,并向著更高目標邁進。

鼓起奮斗志氣”沈鼓有一顆年輕的心,雖然它已經86歲了。”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幾代沈鼓人永葆國企青春的奧密就是創新。

”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從不同情弱者。壓縮機國產化之前,國外企業即使漫天要價,國內用戶也只能無奈接受。后續服務受制于人更是讓冶金、石化企業吃了不少苦頭。”沈鼓集團客服中心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姜妍說,沈鼓人早就憋了一股不服氣的勁。

業內戲言:”壓縮機一響,黃金萬兩。壓縮機一停,效益為零。”壓縮機對乙烯生產至關重要,尤其對石化企業而言更是明顯。壓縮機的早日國產化時不我待,沈鼓當仁不讓地擔綱起這個重大創新任務。

如何突破?靠腿。姜妍從遼寧到福建,再從廣東到黑龍江,穿梭于國內各大煉化廠之間,她戴著安全帽,在幾十米高的進口乙烯裝置工作臺爬上爬下,仔細查看同類產品的外觀結構和運行情況。靠心。姜妍走訪了國內各大科研院所,到圖書館去啃艱澀的外文專業資料。靠磨。3年間,經歷了試車失敗、修改設計、再失敗、再修改設計的曲折過程,僅設計圖紙就更新了300多份。終于,姜妍主導設計的乙烯壓縮機2010年在華錦集團試車成功,實現了我國乙烯壓縮機零的突破。

隨后,他們在乙烯壓縮機方面持續創新,制造能力從45萬噸級逐步躍升到百萬噸級。姜妍團隊獨創缸內加氣法,在性能和效率等方面都優于國外機組,這也使得沈鼓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產多個領域壓縮機的”全能王”,從而解決依賴進口產品的問題,為國家節省外匯幾十億美元。”現在,不僅國內石化企業的乙烯壓縮機幾乎全部由我們生產,而且沈鼓還成功進入國際市場。”姜妍言語間難掩自豪。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基銘曾慨嘆:”沈鼓的乙烯機組是中國石化裝備的國之重器,有了自主裝備,我們就有了頂門杠,就有底氣向進口產品說不。”

鼓舞創新士氣

去年,一個國家級示范項目訂單的簽署,讓沈鼓再次令世人矚目——將為中國鹽業集團巖穴空氣儲能項目提供離心壓縮機設備。該項目將把電能通過高壓空氣儲存到1000米深的鹽洞里,再根據電網需要進行峰谷調節,從而實現智能電網向低碳、綠色發展,該項目將開拓一個上百億元的新市場。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帶來較大沖擊,但憑借不懈創新,今年以來沈鼓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戴繼雙說,沈鼓對創新和創新獎勵沒有天花板,一定要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幾年來,無論市場風云如何變幻,沈鼓一直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人員投身基礎研究,企業每年研發經費投入占比都達到6%以上。這使得沈鼓在壓縮機氣體動力學、轉子動力學、傳熱學等專業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獲得諸多自主知識產權。企業逐漸形成了特邀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兩站三院五中心”的技術研發體系和產學研聯合新模式,使企業研發試驗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對創新產生的知識產權和專利成果,沈鼓還采取了股權激勵和專利分成機制。創新有大獎,科研有股權,專利有分成,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措施,營造了濃郁的創新氛圍,一大批高端裝備創新成果集中涌現。例如,西氣東輸長輸管線壓縮機、千兆瓦級核電站核主泵等一批”大國重器”相繼問世。在高端裝備領域,沈鼓在手重大項目訂單占到訂單總數的79%。

鼓足轉型勇氣

裝備制造業若只停留在制造環節,再怎么創新也擺脫不開薄利局面,即便擁有核心技術,也只是把進口產品售價降下來。市場飽和、成本高企、包袱沉重,沈鼓對當前形勢心知肚明。

當前,在制造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收比重中,中國平均只有10%,發達國家平均達到了40%,國際領先企業則達到近70%。沈鼓必須鼓足勇氣求變拓新局——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簡單來說,就是服務上”云”。

”有了云計算就等于有了’天眼’。”沈鼓客服中心技術管理室主任趙錚把”云上轉型”譽為物聯網時代的服務生產力。2018年,”沈鼓云”正式上線,沈鼓產品在客戶使用運行時的數據可實時采集、回傳給集團的遠程監控中心,沈鼓專家根據數據結果為客戶開展遠程監控與在線診斷,對設備做預知診斷和維護。目前,已有千余臺機組納入這一工業互聯網絡。其高效服務一年可為用戶減少直接損失近3億元、間接損失近6億元。

趙錚介紹,只有對客戶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超出客戶的預期和需求,才會催生更多的合作。去年,沈鼓服務型制造業務占比達到31%,產品制造周期縮短近一半;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同比增長42%,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比增長14%。今年1月份至8月份,沈鼓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7%,利潤同比增長4.7倍。

這一轉型還遠遠沒有到位。用沈鼓合作伙伴移動云平臺”銷售易”創始人史彥澤的話說,工業互聯網的紅利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吃到。”制造業向制造服務轉型最核心的點就是客戶數字化。它是打開產品定制化、生產智能化、銷售線上化、服務即時化等新商機的鑰匙。”史彥澤說,沈鼓已經率先嗅到了商機,未來還需鼓足干勁,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孫潛彤)

關注沈鼓集團
獲得更多資訊
? 2000-2024 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遼ICP備16015945號-1 遼公網安備 21019402000164號
互聯網合作媒體-思勤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