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遼寧日報》刊登文章,報道了全國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沈鼓集團焊工技師張騰蛟勤奮鉆研技能,創新焊接方法,“焊”衛大國重器,通過義務技術培訓幫扶兄弟單位、助力沈陽發展的先進事跡。
《遼寧日報》報道內容:
張騰蛟:“焊”衛大國重器的“蛟”
本報記者 劉大毅
壓縮機常被比作“機器心臟”,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焊工技師張騰蛟干的活就是給“心臟”配上“血管”——工程管路。
筒型壓縮機的平衡氣管路里全是高壓,里面的介質不是有毒有害的,就是易燃易爆的,還有的介質非常稀有珍貴,被稱為“液體黃金”。焊接難度非常大,返修率很高。
張騰蛟在工作中不斷摸索,總結出“熔池下沉法”等操作方法,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有效克服了管路在組立焊接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創造了焊接管路探傷一次合格無返修的紀錄。到目前為止,張騰蛟焊接的管路數百臺,沒出現過任何質量事故,而且在他的帶動下,車間管路探傷一次合格率從原來的80%提高到現在的98%以上。
2020年,為趕制某工程所需的長輸管線壓縮機產品,張騰蛟提出的機組平衡氣管路加工改善方案,極大地提升了加工效率。經過刻苦攻關,只用6個月就完成了16臺長輸管線壓縮機組的制造任務。在國產首臺PTA裝置壓縮機國產化項目中,張騰蛟臨危受命,只用15天就完成了75天工作量的管路組立焊接任務。
在車間生產緩和期間,張騰蛟主動要求去任務繁重的安檢公司接受鍛煉。在一年時間里,他的行程遍布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的九省十三市。在大型裝備機組檢修現場,外面氣溫38℃,車間現場的溫度更是高達42℃,他依然提前10天完成檢修任務,被同事稱為“蛟”。
密封是壓縮機的一個部件,材質有很多種,密封的牙尖很薄很尖銳,加工和裝配過程中很容易損壞,手工焊接難度非常大。張騰蛟經過上千次的試驗,總結出“鑄鋁密封牙尖焊接修復法”, 填補了國內外此領域的空白,并申請了專利。每年經他焊接修復的密封可以為企業節省上百萬元資金。
多年來,張騰蛟完成提案改善、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273項,改進總結操作方法5項,申報專利7項。其中,僅“回油管路改造工程”一項,每年就可為企業節省至少300萬元資金。
作為沈陽市職工技協焊工協會會長,張騰蛟走訪企業基層,根據企業不同需求利用業余時間,為沈飛、特變電工等十余家企業的員工進行義務技術培訓。作為沈陽市技能大篷車電焊工種的負責人,張騰蛟帶領他的教師團隊跟隨大篷車走遍沈陽各縣(市),把焊接技術帶到企業廠房、生產車間,幫助解決焊接難題,為它們制定新焊接工藝標準和方法。
多年來,張騰蛟先后獲得遼寧工匠、遼寧省技術能手、遼寧省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