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中國工業報》以整版篇幅,對沈鼓集團實現重大裝備國產化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報道,全景式介紹了沈鼓集團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肯定了沈鼓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的豐碩成果。
我們轉載這篇報道,激發堅定走國產化之路的信心——
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沈鼓集團或沈鼓”),始建于1952年,是中國通用機械行業的大型重點骨干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集團現有員工5230人,年產值超過百億元。
沈鼓集團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制造、經營科技含量高、質量優秀的離心壓縮機、軸流壓縮機、膨脹機、鼓風機、通風機、往復式壓縮機、核電用泵、石化用泵、船用泵、電站用泵、汽輪機等產品。其產品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空分、天然氣、電力、國防、環保等國家重點工程領域,產品覆蓋全國各地并遠銷世界25個國家和地區。沈鼓集團已具備150萬噸/年乙烯、長輸管線、12萬空分、70萬噸/年PTA、500萬方LNG、2000萬噸/年煉油、大型風洞、大型煤化工等裝置用離心壓縮機組、150噸/年往復式壓縮機、核電站用主泵等一批重大國產化裝備的研制能力,填補了100多項國內空白,為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 “國家砝碼”的美譽。企業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2014年,榮獲中國工業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
艱辛探索,為企業鑄就輝煌歷程奠定基礎
1952年沈鼓集團成為我國第一家專業風機廠以來,始終專注于能源與化工裝備領域,以滿足國家和客戶的需求為己任,從通風機產品起步,發展到現在具備為能源與化工領域全部細分市場提供核心動設備及解決方案的能力,成為真正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企業。沈鼓近70年的發展,印證了我國能源與化工動力裝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的發展歷程。
從上個世紀50年代測繪仿制到60年代獨立設計制造出我國第一臺壓縮機,從70年代引進國外技術到80年代初按照引進技術生產出我國第一臺大型離心壓縮機,沈鼓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完成技術模仿、引進與消化,走過了我國大型壓縮機從無到有的艱難創業階段。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沈鼓立足自主創新,完成了三元葉輪、大型焊接機殼、新工藝及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科研開發及應用,實現了年產80萬噸加氫裂化、30萬噸合成氨、24萬噸乙烯等石油化工裝置用核心動設備的自主化研制,擺脫了我國煉油、乙烯、化肥等行業用大型壓縮機和泵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沈鼓集團走過了自主開發大型壓縮機和工業用泵為目標的企業成長階段。
進入21世紀,沈鼓突破外商并購重圍,完成了沈鼓、沈水、沈氣三企業的戰略重組和搬遷改造,成為遼寧省首家混合所有制企業,各項經濟指標快速增長。同時,創新成果層出不窮,成功研制出天然氣長輸管線壓縮機、百萬噸乙烯 “三機”、百萬千瓦核級泵、4M125大型往復式壓縮機等近百個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獲得了 “中國工業大獎”殊榮,贏得了 “大國重器”、 “國家砝碼”美譽,沈鼓通過創新驅動走過了企業的快速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沈鼓集團堅持以改革和創新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完成了多家子公司混改和集團 “三項制度”改革,進一步解決不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體制和機制問題;通過實施ERP系統和精益供應鏈管理,提高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合同履約能力;繼續加大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經費投入,加快了高端產品的開發速度,全面提升了現有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沈鼓集團正在積極探索以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走出一條更好滿足市場與客戶需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奮進前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創新驅動鑄就 “大國重器”,牢記使命勇做 “國家砝碼”。從局部創新到系統創新,沈鼓人一直秉持自主創新的發展理念,多次鑄就大國重器,填補國內空白,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擔當 “國家砝碼”。
首先,爭做捍衛國家經濟安全的中流砥柱,解決關鍵技術 “卡脖子”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沈鼓的重大裝備可以用井噴式爆發來形容,每年都有重大新產品問世,每年都能創造幾項國內首臺套的新突破,徹底結束了我國大型離心壓縮機依賴進口的歷史。
2008年12月,沈鼓集團完成了我國首臺套百萬噸乙烯裂解氣壓縮機性能試驗,百萬噸乙烯裝置的制造成功,標志著我國石化裝備的歷史性突破,中國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能夠設計制造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的國家。從此,我國百萬噸乙烯壓縮機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聞聽喜訊,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發來賀信:“這標志著我國大型石化裝備的重大突破,意義重大!”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也作出批示:“這是我國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又一大成果!”
2018年國家為了緩解天然氣 “氣荒”的保供項目,年初提出入冬前必須保證新設一批天然氣輸送增壓站并投入使用,國家能源局要求沈鼓承擔8個增壓站16臺長輸管線壓縮機任務,并在6個月完成研制,僅為正常交貨期的一半時間。沈鼓把這個項目設立為共產黨員工程,所有參與項目人員不講任何條件,不計任何報酬,全身心投入,全部按期完成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避免了國外卡脖子,保障了國家經濟安全。在2011年之前國內幾百臺套此類用途的壓縮機全部進口,現在,國內如果沒有沈鼓,進口不僅是天價,而且制造周期一年以上。這個項目體現了沈鼓的價值和作用,更體現出一個國有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其次,肩負振興重大裝備制造業國產化重任,樹立國產化之路標桿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沈鼓集團完成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四十三年來,沈鼓為國家創造了100多臺套的首臺套國產化裝備,提供各類大型裝備近萬套。
“沈鼓不是自己的沈鼓,而是國家的沈鼓”,這是一位國家領導人對沈鼓的定位。改革開放43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沈鼓視察指導工作。201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沈鼓集團,給沈鼓送來親切關懷和巨大鼓舞。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最大120萬噸/年乙烯三機在中海油惠州現場試驗成功;西氣東輸管線壓縮機保障了我國的天然氣供應;由沈鼓核電公司自主設計的CAP1000主泵泵殼正式發運用戶現場,沈鼓實現了主泵泵殼設計、加工、制造的全部國產化,這是中國首臺國產的三代核電屏蔽主泵泵殼。特別是在2017年,由沈鼓自主研發的我國首臺套十萬空分壓縮機組成功用于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制油,使中國成為繼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超大型空分壓縮機組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煤現場時,由衷地發出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的贊嘆。
2020年4月23日,由沈鼓設計的中沙石化130萬噸/年乙烯改擴建項目裂解氣壓縮機組,在沈鼓集團營口基地一次試車成功。作為沈鼓迄今為止制造的機組最大,單機功率最高的裂解氣壓縮機組,此次試車成功再一次證明了企業在大型乙烯裝置用壓縮機組研制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今后繼續在此類設備上取得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次,讓勞模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將沈鼓打造成英模輩出的良田沃土。
新中國成立以后,沈鼓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一大批以勞動模范為代表的先進人物。他們的精神折射出勞動者的風采,他們的業績奏出時代的強音,匯聚成為沈鼓特有的勞模文化,有效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2015年5月,沈鼓集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姜妍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2017年7月,姜妍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同年11月,姜妍當選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敬業模范。這是沈鼓集團繼楊建華、徐強、 “五朵金花”之后培養出的又一位全國重大勞模典型,也是沈鼓勞模文化結出的又一碩果。2018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20年11月,戴繼雙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這是繼2000年以來,沈鼓人連續第五屆榮獲全國勞模稱號。沈鼓尊重勞模、重用勞模、優待勞模,在沈鼓,人人以成為勞模為榮耀,以學習勞模為目標,以趕超勞模為動力,形成了獨特的勞模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和滋潤下,產生黨的十九大代表1人,全國人大代表2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3人,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5人次,全國道德模范1人,省、市級勞模184人。
創新發展,沈鼓集團釋放增長潛力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 “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沈鼓集團將乘勢而上,匯聚改革合力,釋放增長潛力,開啟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回顧過往,沈鼓集團能夠實現創新發展歸結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用 “紅色引擎”驅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一, 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思想建設作為基礎,樹立引領沈鼓發展的紅色燈塔。
沈鼓集團黨委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在全國國企黨建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把黨的領導內嵌到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中,黨組織真正在企業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同時,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成立了沈鼓黨校,建設了理論課堂、信念講堂和黨建學堂3個平臺,舉辦各類講座、專題培訓班、黨課擂臺賽,實現全體干部、全體黨員和全體黨務工作者培訓全覆蓋。
第二,完善和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黨建工作制度化建設,構建助力沈鼓發展的紅色堡壘。
沈鼓集團黨委將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黨建工作強基固本的重要一環。沈鼓集團堅持集團業務開展到哪,黨員就跟進到哪,黨組織就覆蓋到哪。比如,開展 “黨建萬里行”工程,在5個大型客戶現場建設了臨時黨支部,使沈鼓黨員在外也能組成堅強的戰斗堡壘。同時,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黨建制度體系。從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黨委機關工作、群團工作等七個方面制定了33項黨建工作制度,為基層黨組織工作形成了統一標準和指導文件。
第三、堅持圍繞經營生產不偏離,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打造推動沈鼓發展的紅色引擎。
沈鼓集團黨委開展共產黨員工程已經有二十多年,沈鼓集團把生產經營中的難點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成為黨組織推動生產經營工作的有力抓手。2013年8月8日,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趙樂際同志親臨沈鼓考察,將沈鼓的共產黨員工程命名為企業創新發展的 “沈鼓密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020年,全年集團總計完成 “共產黨員工程”86項,項目完成率超過90%,最終確定集團優質 “共產黨員工程”12項,切實在企業經營生產中貢獻了黨組織和黨員力量。沈鼓集團黨委還設立了1350個黨員機臺和先鋒崗,以及1450塊黨員責任區,覆蓋到全體黨員,黨員在崗位上亮出身份、做出承諾,叫響 “我是共產黨員”。
第四,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持之以恒推進作風建設,織密保障沈鼓發展的紅色護網。
沈鼓集團堅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從集團黨委書記開始,與集團高管、中層干部和關鍵崗位員工層層簽訂黨風廉潔責任狀,并將廉潔建設納入干部績效考核體系,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同時,深化黨風廉潔制度建設。沈鼓深入開展正風肅紀活動,全面梳理企業運營各流程,查找風險點,制定整改措施,針對干部選用、資金使用、招標采購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廉潔制度,有效管控了權力運行。
其次,堅持創新,始終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驅動是沈鼓集團成功的法寶。依靠創新,沈鼓集團技術能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依靠創新,沈鼓集團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歷史性跨越;依靠創新,沈鼓人正在從并跑向領跑而不斷超越。
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沈鼓集團形成了“兩站三院五中心”技術研發體系,新建研發平臺5個,組建戰略聯盟4個。同時,沈鼓通過技術創新,成功研制出MTO裝置用壓縮機、PTA用離心壓縮機、LNG壓縮機組、超大型氫氣壓縮機組、核二級泵、高壓比單級循環氣壓縮機、大推力往復機等一大批重大能源動力裝備,以尖端技術和精良服務,在國際能源動力裝備領域大放光彩。
管理創新步伐不斷加快。沈鼓集團不斷優化企業組織架構。目前擁有2個業務中心,4個共享中心,9個職能部門,28家全資子公司、14家控股子公司,集團管控模式和業務板塊新格局逐步形成。同時,現代化管控理念方式不斷升級。全面實施戰略管理、精益管理、項目管理等現代化管控方式方法,集團管控能力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20年,企業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再上新臺階。在轉子車間試點建立生產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了生產管理過程的無紙化、數控加工程序的網絡化、設備聯網和大數據采集應用、車間數據的透明化和可視化;ERP運行質量不斷改善。CRM二期、云服務二期等項目穩步推進,營銷服務一體化體系日趨完善,5G通訊網絡在廠區內全面開通,集團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企業文化創新培育特色文化。沈鼓集團企業文化建設始于1983年,是遼沈地區最早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工業企業。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沈鼓企業文化建設始終堅持體系創新,使企業文化擁有不斷適應企業發展的強大生命力。2019年以來,面對集團深化企業改革,開啟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戰略決策,集團黨委啟動了企業文化的全面修訂升級,形成了全新的企業使命、愿景和核心價值觀。
以人才創新推動企業發展。長期以來,沈鼓集團大力實施 “人才興企”、 “科技強企”戰略,落實黨管人才工作,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人才開發、培訓、考核、使用激勵制度,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不斷加強對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及時滿足了企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為人才搭建了職業發展的平臺,深挖人才的內在潛力,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人才的隊伍,使引進來的人才,為企業所用。
奮斗成就偉業,實干創造輝煌。沈鼓集團全體干部員工將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實現沈鼓集團在 “十四五”時期的良好開局而努力奮斗!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而努力奮斗!
宣傳視頻 《我們的“十三五”》
2021媒體聚焦
沈鼓戴繼雙董事長在國務院媒體談數字化轉型!
《遼寧職工報》頭版專稿:創新鑄就“大國重器”!
遼寧日報:沈鼓集團數字化轉型推動質量效益雙提升
實現“綠色制造”,沈鼓這樣做!
【媒體聚焦】數字化轉型為沈鼓帶來廣闊發展機遇
遼寧日報:沈鼓結構車間——四個“特別”成就光榮集體
戴繼雙:保障國家產業安全裝備安全構建完整、穩定、現代化的產業鏈
沈鼓戴繼雙董事長時刻關注高質量發展!
《沈陽日報》登載沈鼓十萬空分機組研發故事
數字化轉型讓沈鼓成長為同行業領跑者
沈鼓數字化轉型按下“加速鍵”
新華社關注沈鼓:承載重大歷史使命
數字化轉型讓沈鼓成長為同行業領跑者
戴繼雙: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加速!
戴繼雙:補短板鍛長板,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戴繼雙接受多家媒體采訪
中央宣講團到沈鼓集團座談交流
《新聞聯播》報道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并網發電!
遼寧衛視頭條報道:數字化轉型助推沈鼓高質量發展!
【媒體聚焦】沈鼓集團: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活動
遼寧日報:沈鼓集團啟動生產力增長的“數字引擎”
《工人日報》將鏡頭對準沈鼓……
新華社關注中央宣講團在沈鼓互動交流
【媒體聚焦】沈鼓集團黨委:國之重器的黨建密碼
新華社:“火炬”在沈鼓勞模手上這樣傳遞……
【媒體聚集】沈鼓張騰蛟:大工匠是從細節中干出來的
遼沈媒體關注沈鼓高壓儲氣庫壓縮機組發運
【媒體聚焦】戴繼雙: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為振興東北賦能
沈鼓|《遼寧新聞》關注“大國重器”發運!
【媒體聚焦】沈鼓姜妍:要讓外國“卡脖子”成為歷史!
《澎湃動力》紀錄沈鼓集團鍛造“中國芯”!
有沈鼓——2020-2021國企數字化轉型10大案例!
沈鼓|中國科協十大代表姜妍:堅守初心,為國家建設再添“重器”
【媒體聚焦】沈鼓:以“紅色引擎”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媒體聚焦】沈鼓:人才輩出的工人先鋒號
遼寧新聞|沈鼓出口交貨值持續增長!
【媒體聚焦】沈鼓:車間里共慶華誕